“璞”字本身即含有“璞玉”之意,具体释义如下:
一、“璞”的本义与字形解析
-
字义核心
“璞”读作pú(第二声,非“pǔ”),由“玉”字旁与“菐”组成,本义指包裹在石头中的未雕琢的玉石。例如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“玉未理也”,即未经加工的原始玉石。- 例证:
《韩非子·和氏》记载楚人卞和发现“玉璞”,经雕琢后成为和氏璧。
明代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中描述:“凡璞藏玉,其价无几。璞中之玉,有纵横尺于无暇玷者,古帝王取以为玺。”
- 例证:
-
与“朴”的区分
“朴”读作pǔ(第三声),指未加工的木材,引申为质朴、朴素。两字虽在文化内涵上相通(均指天然未修饰的状态),但“璞”专指玉,而“朴”专指木,需通过偏旁区分。
二、“璞玉”的象征与文化内涵
-
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象征
- 自然属性:璞玉是带有皮壳的玉石,如和田玉、翡翠蒙头料等,需切开外皮才能显露玉质。
- 人文寓意:
- 贤才隐喻:比喻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,如《和氏》中“璞玉”象征卞和的才能。
- 君子品格:古人以“璞玉浑金”形容人天性纯良,如《世说新语》称山涛“如璞玉浑金,人皆钦其宝,莫知名其器”。
-
哲学与美学价值
- 道家思想:庄子提出“返璞归真”,倡导回归天然本真状态,与“璞玉”未加雕琢的特质呼应。
- 玉石崇拜:孔子言“君子比德于玉”,璞玉的潜在价值象征君子内敛而高洁的德行。
三、相关成语与用法
-
常见词组
- 璞玉浑金:形容天然美质,如苏轼诗云“未辨凡玉真,但见璞之奇”。
- 返璞归真:强调摒弃浮华,回归本真,如洪仁玕在《英杰归真》中引用此语。
-
误读与辨析
- 读音误区:因与“朴”(pǔ)形近,常被误读为第三声。
- 文化关联:璞玉的“外粗内精”特质与中华文化中“大巧若拙”的智慧一脉相承。
“璞”字是唯一直接表达“璞玉”概念的汉字,既指物质上的未琢之玉,也承载着人才、品德、哲学等深层文化意涵。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,可参考《韩非子·和氏》或《天工开物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