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投稿 / 正文

废寝忘食是哪个历史人物?

“废寝忘食”这一成语的典故最早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相关。根据多份文献记载,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向学生子路自述其治学态度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,展现了专注治学、忘却饮食与休息的精神境界。这一典故成为成语“废寝忘食”的源头,形容对学问或事业的极度投入。

补充说明:

  • 孔子的具体典故
    孔子64岁时在楚国叶邑,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。孔子得知后,以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”自述,强调自己因追求学问和理想而忘记物质需求。这种精神与他在《论语》中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的治学理念一脉相承。

  • 其他历史人物的延伸案例

    • 王羲之:东晋书法家练习书法时误将墨汁当蒜汁蘸馒头食用,体现对艺术的痴迷。
    • 孙敬:东汉学者悬梁刺股,以极端方式保持学习专注。
    • 曹雪芹:清代文学家创作《红楼梦》时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常因写作忘记饮食。
    • ***:近代革命家抱病坚持工作,自述“病仍未减,但责任迫使我不暇顾及”,展现革命者的忘我精神。
  • 成语的演变与内涵
    该成语最早见于《论语》对孔子的描述,后通过《列子》《颜氏家训》等典籍传播,从单纯形容治学扩展至对事业、理想的全身心投入,成为中华文化中奋斗精神的象征。

结论:

“废寝忘食”的核心典故出自孔子,但后世通过不同人物的实践(如王羲之、孙敬等),丰富了其文化内涵,使其成为跨越时空的奋斗者精神写照。

废寝忘食是哪个历史人物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史册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icehao.com/d375872fee0e.html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