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投稿 / 正文

暗度陈仓出自哪个典故?

暗度陈仓的典故解析

一、核心典故来源

“暗度陈仓”的典故源于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中楚汉争霸时期韩信的军事策略。公元前206年,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,退守汉中。为夺回关中,韩信献计:

  • 明修栈道:刘邦派兵大张旗鼓修复从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,制造从正面进攻的假象,吸引项羽部将章邯的注意力。
  • 暗度陈仓:韩信亲率主力部队绕道陈仓小道(今陕西宝鸡境内),突袭章邯防守薄弱的据点,一举攻占关中,为刘邦东进中原奠定基础。
    此计通过虚实结合的策略,成功迷惑对手,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。

二、成语的演变与扩展含义

  • 原始军事意义:
    指通过表面行动掩盖真实意图,从侧翼发动奇袭的战术。例如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亮效仿此计,司马懿评价道:“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”。

  • 引申至生活场景:

    • 暗中行动:元代《气英布》首次将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作为成语使用;
    • 男女私通:明清小说中引申为隐秘情事,如《***》第六十九回形容***与李桂姐的关系为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的计策”。
  • 现代应用:
    商业竞争、职场策略中常比喻通过表面合规操作掩盖真实目标,例如企业通过公开项目吸引对手注意,暗中布局新市场。


三、相关战例与文化影响

  • 历史战例:

    • 吴起掩兵计:战国时期,吴起通过示弱假象麻痹齐军,深夜突袭获胜,与“暗度陈仓”异曲同工;
    • 邓艾灭蜀:三国时期邓艾绕过剑阁天险,率军翻越阴平小道奇袭成都,亦属此计范畴。
  • 兵法地位:
    该计被列入《三十六计》第八计,强调“明暗结合”的战术哲学,与“声东击西”形成对比:前者需同时执行明暗两线行动,后者仅制造假目标。


四、总结

“暗度陈仓”不仅是楚汉战争的关键转折点,更发展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符号,其核心在于虚实转化与心理博弈。从韩信的军事奇谋到现代商战策略,这一成语持续启示人们:在复杂竞争中,隐蔽性与迷惑性往往能创造突破性机会。

暗度陈仓出自哪个典故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史册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icehao.com/6e5c113cb16a.html

为您推荐